形态描述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头顶及枕部黑色,各羽具褐色边缘,额部更为显明;眼先、颊粉红色;眉纹很宽,前部红而后部黄白;背与肩暗褐,具黑色羽干纹,后背转淡;腰沙褐色,向后至尾上覆羽渐转为粉红色;尾羽黑,除外侧一对的羽轴黑褐,羽翈全白,余者先端均具有白斑;小翼羽黑,具棕色边缘,沾粉色;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色,飞羽具红色边缘;次级飞羽具白色羽端;小、中覆羽与背同色,沾红;大覆羽红色,具黑色羽端;头侧、耳区和胸概褐色,各羽具黑色轴纹,而胸部有一淡红色横带;下体余部白色沾红,并有暗色条纹;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边缘粉红,近翼缘更为显明。
雌性成鸟:体色大致与雄鸟相似,但头部黑色较淡而羽缘沙褐;后腰、尾上覆羽及大覆羽等玫瑰红色差淡;喉部黑色条纹也不明显;体羽余部色泽均较暗淡。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头部发黑;喉和体侧沙褐色,有黑色轴纹。翅和成鸟相似,但在次级飞羽基部无白斑。
虹膜暗褐;嘴黄,嘴峰和尖端色暗;腿和脚黄褐到深褐。
量度: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160 13.9 106 62 19
♀(1) 157 13.0 102 61 19
雄性成鸟:头顶及枕部黑色,各羽具褐色边缘,额部更为显明;眼先、颊粉红色;眉纹很宽,前部红而后部黄白;背与肩暗褐,具黑色羽干纹,后背转淡;腰沙褐色,向后至尾上覆羽渐转为粉红色;尾羽黑,除外侧一对的羽轴黑褐,羽翈全白,余者先端均具有白斑;小翼羽黑,具棕色边缘,沾粉色;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色,飞羽具红色边缘;次级飞羽具白色羽端;小、中覆羽与背同色,沾红;大覆羽红色,具黑色羽端;头侧、耳区和胸概褐色,各羽具黑色轴纹,而胸部有一淡红色横带;下体余部白色沾红,并有暗色条纹;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边缘粉红,近翼缘更为显明。
雌性成鸟:体色大致与雄鸟相似,但头部黑色较淡而羽缘沙褐;后腰、尾上覆羽及大覆羽等玫瑰红色差淡;喉部黑色条纹也不明显;体羽余部色泽均较暗淡。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头部发黑;喉和体侧沙褐色,有黑色轴纹。翅和成鸟相似,但在次级飞羽基部无白斑。
虹膜暗褐;嘴黄,嘴峰和尖端色暗;腿和脚黄褐到深褐。
量度: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160 13.9 106 62 19
♀(1) 157 13.0 102 61 19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与体色似巨嘴沙雀,但两性颊部均为粉红色;头顶稍黑,翅与腰为粉红色;胸部羽毛具黑色羽干纹;雌鸟腰无粉色,翅粉色较少。
生物学
生态 赤翅沙雀栖息于高海拔山区的砾石堆处和岩石峭壁的灌木间及高山山顶和山麓的疏林中。性很活跃,鸣声近似灰雀的哨音“pweee”或“chew-ee”,但音调较高;歌声是像金翅雀“til-til-til”的颤音。食物为各种植物种子。
生境信息
赤翅沙雀栖息于高海拔山区的砾石堆处和岩石峭壁的灌木间及高山山顶和山麓的疏林中。
国外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赤翅沙雀是色泽美丽的小鸟,是著名的笼鸟之一,但在我国分布范围极窄,数量也不多,属稀见鸟类,因此经济意义不大。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计有2个亚种:一个分布于摩洛哥(Morocco),另一个分布于我国